我校教师受邀参加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7届年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钱芳发布时间:2024-07-12浏览次数:576

202475日至8日,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7届年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新文学学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文学评论》编辑部、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巴黎西岱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中央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海内外16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受邀参会。与会学者多达320人,参会论文近300篇。

本次大会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历届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年会,受到海内外各方专家及青年学者的广泛重视与会学者围绕“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主题深入研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学的理论深度与思想力量。会议对推动中国文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推进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扩大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我校人文学部教师陈进武副教授、马炜副教授和教育学部王冬梅副教授受邀参会,并了小组发言、点评和总结。

7日上午在武汉大学的第八组小组报告中,陈进武副教授题为《“80后”小说家的经典意识及经典化实践反思》的发言指出讨论“80后”小说家的经典化不是讨论其经典性,而是发现“80后”小说家与经典化问题的历史化方式。经过20多年的创作实践,“80后”小说家经历了出场、分化并走向成熟,显现出了自身独特的精神图谱和经典意识。但在自我和他者的双重维度上,“80后”小说家的自我经典化走向溃败,他者经典化也陷入失效。虽然走出单一的青春写作后,“80后”小说在历史与现实、都市和小镇、青春类型写作等方面呈现了多样写作面貌,以“这一个”的姿态在当下文坛找到了自己栖身的位置,其经典化之路仍处在漫长征途之

陈进武副教授作小组发言

8日上午在三峡大学的第十二组小组报告中,马炜副教授作了题为《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与“伤痕文学”的经典建构》的发言。她指出新时期文艺界对毛泽东《讲话》奠定的文艺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重新的激活,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创“群众推荐与专家评选”相结合的评奖机制是文艺界“群众路线”的创新和深化。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与“伤痕文学”的经典建构成为新时期文艺界积极探索实践文艺民主机制的生动范本和有益尝试。王冬梅副教授作了题为《重建历史理性的“情感”形式——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的发言。她认为当代湖北最为活跃的作家刘醒龙在探索地域写作、乡土写作等方面均作出了可贵的艺术探索,对于民族历史、城乡改革等重大话题保持着高涨的叙述热情,特别是其试图以多元化的情感形式去恢复被压抑的“人”的历史以及被遮蔽的“情感”的历史文章从革命/政治情感的个体化乃至私欲化、民众情感的无名化乃至去污名化以及个体情感的道德化乃至神圣化三个方面集中探讨了刘醒龙长篇小说中的情感书写及其背后的价值逻辑。

王冬梅副教授作小组发言和点评

在点评总结环节,王冬梅副教授和马炜副教授作为点评人分别对第十二组上下半场的八篇论文一一进行了点评,并与现场青年学者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学术交流。两位老师指出本组论文分别对应了文学思潮、作品论、作家论三种经典的文学研究范式,研究路径虽各有差异,但都彰显了充分而自觉的经典意识。不管是对文学经典外部生成环境的历史考古,对当下文学经典动态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亦或对经典作家文化基因的全面考察,均以开放的研究视野分别将读者、文本、作家纳入文学经典的研究现场,通过对文学内部外部的细致解读切实推动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

马炜副教授作小组发言和点评

8日下午的分会场汇报暨闭幕式上,马炜副教授作为第十二组的代表进行分会场总结汇报。马炜老师指出第十二组的八篇论文不论是对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的解读分析,还是对作家作品的跟踪研究,都注意到了将自身研究对象与当下文学研究热点有机融合,在文学史的脉络中探讨作家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学者们从史料钩沉、理论架构、文本分析等不同研究路径深入探讨了“伤痕文学”经典建构、红色文学课堂建设、刘醒龙“情感”书写、李约热创作转型、李浩寓言现实主义创作、王鼎钧散文写作、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城市书写、刘震云小说语言等议题。第十二组的学者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围绕大会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对话,现场讨论氛围热烈,精彩纷呈。

马炜副教授作小组总结汇报

会议8日下午落下帷幕。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在作大会学术总结时表示,本次学术大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规模罕见、盛况空前,大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课题前沿、话题敏锐、问题深入,思想观点新颖、精彩纷呈。大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将切实有力地推进新文学研究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结合,以实际行动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被载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册。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文、图/陈进武、马炜、王冬梅      审核/陈进武


返回顶部
X